股票買入時機與大戶預判

【股票新手】股票買入時機與大戶預判

時機對於股票投資的成功十分重要。散戶應該學會以大戶的角度思考,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投資技巧,觀察價格和成交量的變化,抓住最佳的買入和賣出時機。

炒股的買入時機與大戶預判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談到了供求定律對股價升跌的影響(請參閱【新手掌握股市要訣:股票升跌全因供求定律 】,並最後引出了一個問題:「為何有些優質的股票,偏偏股價下跌呢﹖」 答案其實也與供求有關的。 本文將由此探討掌握時機對股票投資成功的重要性,並介紹散戶在時機把握上的絕對優勢。

時機對買賣股票的重要性

炒賣iPhone也要講究時機,假設你已能肯定,內地大買家對新iPhone很有需求,你會希望何時賣給他們﹖
當然越早越好!

炒iPhone最狂熱的時,第一日的網上訂購日,成了大批香港炒家的戰場。
大家都屏息靜氣,直至時候一到,就瘋狂登入訂購網,連F5也差點按壞。
有些人甚至預早購買一些小程序,提升登入購買頁的機會。

這都所為何事﹖
說穿了就是時機問題,因為第一批到手的iPhone,肯定售價是最高的。
如果你只能過幾批才買到,分分鐘會蝕錢收場。

這解答了一開始的問題 :「為何有些優質的股票,偏偏股價下跌呢﹖」
你的不幸,其實就是因為時機不對!

同樣地,即使持有優質股票並不意味著一定能賺錢,時機同樣重要。你需要在正確的時機買入和賣出股票,才能實現投資回報。


散戶經常墮進的時機陷阱

相信這個似乎很顯淺的道理,偏偏有很多人卻做不到。
很多散戶常常給自己各種藉口延遲買入或賣出股票,經常聽到的說法如下:
「我是長線投資者,所以我起碼要持有3年才會沽出。」
「這是我的愛股,我會繼續相信它是有潛力。」
「我還是有點虧損,等它的股價返家鄉,我才會平手沽出。」
「反正這股票持續派息,即使蝕錢也無壞。」

這些人都有一個通病,就是無視時機的重要。
若果以上4個例子中的股票改為iPhone,你就會更有感受了。
你會希望將一部新iPhone持有3年才賣嗎﹖
當你的新iPhone已開始蝕錢,你會等它返家鄉才到先達賣嗎﹖
不會吧。

當然,炒iPhone的現象只是一個簡單比喻,這個快買快賣的一面倒要訣,在真實的股票市場,並不會就此發生。
股票的價格變動,實際上是更加複雜的。

立即免費訂閱【進階教學資源庫】

訂閱後定期獲取文章、教學影片、獨家資源工具及最新的股市數據。

如何以大戶的角度去思考

上一篇文章提及,真正能主宰股價升跌的是機構投資者(請參閱【新手掌握股市要訣:股票升跌全因供求定律 】,所以當我們要判斷最佳買股票時機時,必先要以大戶的角度去思考。

首先,假設大戶有意買入一隻每天有1000萬成交額的優質股,而他有10億的資金,他要用多少天才能買夠10億﹖
簡單答案就是100天。
一個月大約有20個交易日,所以該大戶要花4-5個月才能完成他的部署。

要注意,這4-5個月中,假如你是大戶,你會希望過程中,該股的股價是升還是跌﹖
當然是價格越低越好了。
怎樣保證股價可以盡量低呢﹖首先不要買得太多而刺激股價。
買入的需求少於賣出的供應,股價自然會下跌,反之亦然。

所以在此,要帶出一個觀察需求變化的很重要方法,就是「價格成交量分析」(Volume Price Analysis)。
以剛才大戶買貨的例子,當你發現一隻優質股,其股價下跌的同時,成交量持續偏低的話,那麼該下跌過程未必是想像般差。

那麼這優質股,何時才會升呢﹖
就是當越來越多大戶發現這隻股票,並同時進行買入部署的時候,因需求開始拋離供應,價格便會開始上升。
雖然各位大戶都希望盡可能以低價買入該股,但因需求開始大,他們唯有再出高一點價錢去買,令到股價有秩序地向上。
這個時候,你看到它的成交增加的同時,股價向上,這是很好的現象。

當這個情況會持續,直到需求大到一個地步,各大戶不得不以急速遞升的股價買入股票,以完成他的部署。
同時只要該股票的條件吸引,將會有更多後知後覺的大戶買入股票,令股價大幅爬升,新一代領先股由此形成。

由大戶默默買貨,到大量需求引致股價急升的這過程,與煲水的過程很相似,都會有一個沸點出現。
對不用長時間部署,就能買入股票的散戶來說,這個沸點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。

散戶炒股的絕對優勢

「透過預判大戶的行為,找到準確的買入沸點,再運用散戶行動迅速的優勢,你就可以於股市上乘風波浪。」

雖然大戶在資金和資源方面佔有優勢,但散戶在時機把握上擁有絕對優勢。你可以更靈活地進行買入和賣出操作,根據自己的判斷和觀察來調整策略。快速反應的能力可以令你能夠在時機來臨時更靈活地調整投資策略,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。

小結

時機對於股票投資的成功十分重要。散戶應該學會以大戶的角度思考,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投資技巧,觀察價格和成交量的變化,抓住最佳的買入和賣出時機。

(請注意,本文內容僅為一般性資訊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投資涉及風險,請謹慎評估自己的投資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。)